中国新人物|马龙情不自禁爱上乒乓球
中新网北京8月13日电(记者刘星辰、岳川)马龙的目标是夺冠,但终点却不一定如此。
倒数第二个比赛日,他完成了巴黎之行最大的心愿,帮助国乒夺得男团金牌。
中锋正手得分,马龙联手队友王楚钦双打拿下决赛首盘。挥拳、呐喊、暴风转身、紧紧拥抱,老兵在五轮苦战中积累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这次,他与平时接受采访时缓慢而热情的人“截然不同”。
马龙对奥运赛场非常熟悉,但他仍然像队员一样谨慎。在有球训练之前,他会绕球场慢跑几圈,热身身体。
“我们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将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在乒乓球的世界里,当你投球时,你必须击中每一分。对此,马龙不禁为他感到惋惜。
马龙没有办法不爱乒乓球,就像大家没有办法不爱马龙一样。
到处都受到喜爱
在巴黎,马龙只打了四场比赛,但无处不在。
男单四分之一决赛,樊振东以两局领先优势击败日本名将张本智和。镜头准确地捕捉到了场边的马龙,他的眼睛红了。当他没有比赛职责时,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球队,就像大海里的一根针。
巴黎奥运会乒乓球队比赛日程较晚,当马龙登场时,已经是比赛时间过半了。
当中国队获胜后来到新闻发布厅时,范振东径直走向马龙。没想到,王楚钦率先入座,就在马龙旁边。外界对此有一个略带戏谑的解读:一家三子,马龙和父亲一样是大哥。
这几年他一直担任男队的“代言人”。在混矿区,年轻人总是会把中间的位置留给马龙。对于王楚钦和范振东来说,一个答案就足以解答很多疑问,“就像龙哥一样”。
男团半决赛赛后采访中,马龙一如既往地被弟弟们推到了麦克风前。就连拿过大满贯的樊振东,也习惯“躲”在马龙身后。范振东像个孩子一样捏着马龙的衣袖。两人相视一笑,眼中充满了理解。马龙转身继续在媒体面前充当“先锋”。
在国家队效力了20多年,马龙结识了很多外援,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即将年满36岁的马龙和43岁的波尔,是男乒世界上最高的山和最长的河。
2005年,两人在深圳的一场公开赛上首次相遇。此后,他们打双打,在球台上交手无数次。近二十年来,每次见面一起合影已经成为马龙和鲍尔之间的心照不宣的约定。
当我们在巴黎再次见面时,这些照片为我们的共同回忆增添了新的锚点。照片中,两位“老家伙”各自背着高尔夫球包,露出标志性的笑容。时间在“马可·波罗”脸上留下的痕迹可以清晰辨认:马龙的眼袋和波尔的鱼尾纹。
时间已从球拍与指间溜走,但“中国龙”依然是传奇般的存在。
在最后一次奥运会之旅结束后,波尔在离开赛场之前一直在思考他的“一生的敌人”。在几乎赢得了一切之后,马龙穿上了国家队球衣,在本该享受生活的年纪渴望着胜利。 “这就是我欣赏他的地方。”
自律的马龙为后人在当代留下了追赶的足迹。
乒乓球界对马龙的偏爱还远不止于此。
看台上,一名身穿中国队球衣的年轻外国球迷已经在球员通道入口旁的围栏内等候。
当马龙经过时,他用力向前倾身,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马龙停了下来,接过小男孩手中的记号笔和球拍,认真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的天!我的天!(哦天啊)”年轻的粉丝双手抱头惊呼道。他的同伴也穿着马龙球衣,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
“马龙,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这次停留,让马龙获得了一份属于他独有的荣誉,弥足珍贵。对于年轻粉丝来说也是如此。
“那天我看到了波尔的退休仪式,我希望能像他一样成功,影响更多的孩子。”看着眼前兴奋的小男孩,马龙想到了未来,或许还有小时候的自己。
马龙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乒乓球
乒乓球很早就“住”在了马龙的身体里,变得形影不离。
马龙父母那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乒乓情结。小马龙体弱多病,父母给他选择了乒乓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防止受伤。
1995年天津世乒赛上,练了两年的马龙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国乒与瑞典队的男团决赛,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激情。这个无知的男孩渴望有一天能够代表中国队夺得冠军。
马龙从小就对胜利有着近乎顽固的追求。
他讨厌儿童节,因为在这一天他不仅要训练,还要压抑内心羡慕别人的冲动。这些天喊“很努力”的声音还在继续,但一说到球拍,马龙就会屏蔽一切杂念。他开始变得更加认真,总是想比别人打更多的篮子。当他的手臂因练习而肿胀时,他仍会含着泪水坚持下去。
从接触这项运动到15岁入选国家队,懂事、肯吃苦的马龙完美契合了父母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成长轨迹。 2006年不莱梅世乒赛上,马龙和哥哥们一起登上了最高领奖台。虽然还很幼稚,但他还是把“世界冠军”当作了自己的成年礼。
那一年,一向内向的马龙向恩师秦志戬大胆表态:大满贯!
“‘鞍山小马’现在可以抢班、抢巢了。”北京奥运会前,他再次发出“严厉言论”。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玩笑,但这实际上就是我的意思:尝过胜利滋味的人不会想再输。
马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国乒的重点培养对象,但凭借着出色的天赋,他立刻就遇到了第一道坎。在“二王一马”(王浩、王励勤、马琳)巅峰的时代,马龙生不逢时。
残酷的竞争是国乒的主旋律。因为它是一项全民运动,所以总是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最大的对手是中国队,马龙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
一届、两届……连续三届世乒赛马龙被队友送回家。入队近十年后,他陷入了没有赢得重大比赛的痛苦和挣扎。挤压着自己的头,从人体顶部爬了出来之后,马龙就迫不及待的看到光芒快速的出来了。
多年后,这位大满贯得主将自己的性格定义为:源源不断的水流。他熬过了低谷,吞下了失望,在高压环境下想放弃乒乓球。 “我怀疑自己已经达到了巅峰,甚至想过退役。”
如果说马龙的职业生涯是一次长征,那么2015年苏州世乒赛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更换了使用多年的反手胶皮后,他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世乒赛男单冠军。
过关难,他又在“悬崖”边缘通过了考验。
当最后一个球落地时,马龙跳上了球台,心中长久以来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形态。
那些年,马龙外战从未输过,“六角勇士”的赞誉也源于此。在里约,他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大满贯。
“不管(团体赛)对手是谁,我都会先派出马龙,谁来了也没用。”这是刘国梁对巅峰时期马龙的评价。摘下“无冕之王”的帽子后,他的处境一下子就明朗了。几乎没有人能够再阻止他了,天才少年冲上了山顶。
在获得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男单冠军之前,马龙曾四次前往医院排出膝盖积液。为了延长自己的职业生涯,他铤而走险,差点毁了一场奥运会。
当他还处于巅峰时期时,无法忍受疼痛的马龙选择接受手术来解决手腕和膝盖的伤势。 “不只是为了一届奥运会,我还想再打几年。我愿意用三个月换三年。”
2019年8月,马龙前往美国接受手术。手术前,他剃了光头,希望从头开始。麻醉的麻木感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头痛。他从5 岁开始打高尔夫球,那些远离球台的日子让他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热爱这项运动。
几个月后,马龙的膝盖上留下了5厘米的伤疤,再次夺冠变得极其困难。
2020年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蛰伏一年零六个月的勇士夺得单打冠军。颁奖典礼前,他靠在舞台一侧的墙上,感叹胜利的“不真实”。
那不是梦想,这是对追逐梦想的人的奖励。马龙总是这样,不服输。用他的话说,他对乒乓球还是有感情的,“怎么能不爱呢?”
马龙喜欢周杰伦的一首歌—— 《超人不会飞》。
歌词听上去就像是他过去岁月的写照,正如老兵所说:当你身处深渊而无路可退时,只有一条路向上。
旗手马龙
冰与火,这些极其矛盾的情感设定,马龙都经历过。
当他在2019年世乒赛上实现男单三连冠时,他恰巧已经三十多岁了。面对镜头,马龙罕见地表达了自己的野心:“我想成为中国乒乓球的传奇。”
年底接受手术伤愈复出后,他定下了更实际的目标:无论终点如何,都要全力以赴。
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
奥运会是人生的一次宿命考验。这位35岁的老将四次走进考场,夺得六枚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
在赛场上,传奇选手是为观众创造梦想的人。马龙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续写国足辉煌。
巴黎奥运会开幕前,他长长的履历中又添了一行新字: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塞纳河巡航期间,他在游轮上高举五星级红旗。这是国乒首次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担任旗手。
人们很容易想到樊振东对老大哥的评价:“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将来也很难实现。”
比“成为传奇”更困难的是延续传奇。对于中国乒乓球队来说,马龙一直是让人放心的存在。
如今,他已经完成了奥运舞台上的“最后一支舞”。 “这枚金牌是我奥运之旅的一个很好的结束,但未来你可能还会在国际乒乓球舞台上看到我。”
三年前在东京完成“双圈大满贯”后,马龙从未想过自己能坚持到巴黎。他庆幸自己身边的两个队友都是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说,是马龙教会了他们如何站在山顶。
早年的一次讲课中,刘国梁以马龙为例,“如果你不打败马龙,他会让你取代你的位置吗?”这是马龙十多年前的打法,他也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年轻人:国乒,机会靠“抢”。
赛场外,马龙也举起了旗帜。为了乒乓球,他愿意付出一切。
在获得首个大满贯的那一年,马龙发起了慈善活动“——我和我的桌子”。此后,每年生日,他都会向全国体育资源匮乏的地区捐赠球桌和球拍。
去年10月,马龙人生第一次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所中学,他俯下身子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乒乓球技术。
他一直都在做这样的练习。
又一个奥运周期即将结束,马龙可以放下一切,尝试新的生活。但他也可以选择在这条路上继续走得更远。
“以后粉丝们可以在哪里看到你呢?”曾经有人问过马龙这样的问题。
他的回答是,任何地方都有可能。
(中国新闻网)